English

鱼类双娇更名记

1998-02-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丁维先 我有话说

1月6日,在湖南省科委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刘筠的科研成果举行的更名和商标注册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副省长潘贵玉宣布: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我国淡水鱼类双娇由原名“工程鲫”、“工程鲤”改名为“湘云鲫”“湘云鲤”,并进行了商标注册。

湘云鲫、湘云鲤的命名和商标注册,标志着这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在走向市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它是在刘筠院士主持下,湖南师大课题组与湘阴县东湖鱼场十几年合作的结晶。生物系教师们说,刘筠院士每年春夏都要带领课题组深入鱼场,指导亲鱼催产和鱼苗孵化工作。尽管他现已67岁高龄,每年仍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鱼池或者实验室度过的。一次,为观察鱼的胚胎发育过程,他和助手们三天三夜守在实验室和孵化车间,不断地用显微照相机逐一拍摄鱼类胚胎由单细胞受精卵变成双细胞、多细胞乃至个体形成的全过程,直到小鱼从鱼卵中孵化出来后才疲惫已极地躺下休息。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成功地培育出三倍体鲫鱼(湘云鲫)和三倍体鲤鱼(湘云鲤),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湘云鲫和湘云鲤是采用遗传基因重新组合的新型鱼类,既具有普通鲫、鲤的生物性能,也具有自身优势。它生长速度快、杂食、耐低温、抗病力强、起捕率高、可食部分多,因为自身不育,不会干扰鲫、鲤的天然种质资源。湘云鲫是普通鲫鱼生长速度的2—3倍,湘云鲤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20%—30%。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甚至远远超过鳜鱼,备受养殖单位和消费者青睐。近几年已在湖南湘阴、汨罗、汉寿、沅江等洞庭湖区得到广泛发展,形成规模,扩展到长沙、湘潭、株洲、衡阳等地,并向广东、江西、浙江、天津、湖北等十几个省市辐射,投放水域已达120万—150万亩。1993年以来每年新增利润2.5亿元以上,许多养殖专业户因此致富。其中湘阴县东湖鱼场80多个养殖专业户,每年每户仅湘云鲫、湘云鲤的养殖收入就达二、三万元以上。其中吕氏兄弟分别承包鱼池近20亩,年纯收入七、八万元。

货好也要名称好。湘云鲫、湘云鲤之所以原来起名为工程鲫、工程鲤,是因为它是采用细胞工程研究成功。然而不久课题组便发现,这个名称学术味太浓。“工程”二字也容易引起误解,以为这两种鱼是通过人工处理、添加了什么其他物质培育出来的。如果把化学激素或者物理重金属离子添加进去,就存在一个是否对人体有损害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张轩杰教授说:“由于目前市场上许多食品的生产是通过增加激素来提高产量的,比如美国大豆、欧洲牛奶,这样的产品就需要检验是否对人体有害,而我们的湘云鲫、湘云鲤无任何化学激素和物理因素,是纯生物基因重组研究成果,因而不能在名称上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消费者也反映,原名听起来不顺耳。把“工程”用于商品的名称显然不太切合实际。1995年,李岚清副总理来湖南师大考察时,建议改名。

领导、科研人员、消费者意见不谋而合。为便于这项产品大幅度走向市场,副省长潘贵玉开动脑筋,给“工程鲫、工程鲤”改名为“湘云鲫、湘云鲤”。她兴致勃勃地说:“‘湘’代表我们湖南,‘云’是指天上的云彩,又是刘筠院士的谐音。表达我们湖南培育出来的名牌产品,不但要推广到全国,还要像天上的云彩一样,走向世界。”

湘云鲫、湘云鲤的研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热情关注与扶持。李岚清、李铁映等中央领导同志相继亲临刘筠的研究室现场考察,充分肯定了湘云鲫、湘云鲤这一高新技术成果的生产应用价值。1996年,国家生物工程中心将此列入国家“863”高新技术中试开发项目。湖南省省长杨正午亲自批准建立资兴中试基地。1997年,国家又投资200万元批准建立四倍体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今后,基地鱼苗、鱼种生产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为这项成果的全面推广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刘筠院士满怀信心地说:“预计到2000年时,基地的鱼苗生产将会达到2亿尾,届时,凡有水面养鱼的地方都可以推广湘云鲫、湘云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